其他

邵彦敏、张春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话语重构

2017-01-03 邵彦敏 张春波 思政学者

(邵彦敏:吉林大学教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大学生阐释中国话语的最佳载体,是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是话语的不断重构,以便学生接受所传递的理论和声音。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重构。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好基本的原则,不断找到话语重构的可行路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重构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模式对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受众群体及环境的改变,其所面临的考验也越发严峻。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困境,构建全新的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1.西方话语对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产生巨大冲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世界话语在中国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西方的话语和模式对高校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中国特有的话语,通过系统的理论传播载体,使高校毕业生接受其多重的教育和熏陶,传播时政理论,对抗和消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宣讲真理并破除虚无主义及“普世价值”等的干扰,建构了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高速发展中尊重差异,实现由对抗话语转为合作共赢的共享话语国情的必然。

2.新媒体话语的出现使知识获取的话语模式发生形变。新媒体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更为便捷,空间更加广阔。现代知识的获得早已突破了书本的局限,信息的垄断也已被打破。如何以新的话语知识突破书本的有限性,扩展书本的弹性,在与网媒的比较竞争中发挥优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3.新话语体系的生成使教师价值实现的范式发生质变。教师素质和价值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课堂话语能够被学生读懂,传授的知识被接受,奠定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基础。唯美的语言能更好地传递和转达教育功能,形成语言自觉,从而明确教师是在“接着讲”“继续说”而不是“照着说”。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重构的逻辑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构建有着特殊的逻辑要求。要不断使教材中的文本话语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生活话语,使学科中的学术话语转换成有效的实践话语,使政策话语转换为接地气的民本话语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转换和重构要坚决避免话语的庸俗化、碎片化。话语重构要有所变有所不变。变的是形式,即话语表达方式;不变的是本体含义和教育目标。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高度,学术话语不可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价值导向和理论引领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几次大规模修订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其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受教育层次,课程中充分引用马克思主义者经典的学术话语不仅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品味,更能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真理的力量。学术话语起到升华人们理解力和学识认知的高度,是其他话语所不具备的。

2.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要求,政策话语不可丢。政策话语除表述重大的理论、方针和体现政府的意旨之外,更加体现出语言的精炼,其形成与发表是经过反复润色和推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和使命就是要宣讲政策话语,提出和维护政府形象对策,塑造政府公信力。教师在课堂上要解释这样的话语,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意义。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宣讲者、释疑者,更要做问题的预设者,发现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引入情景,带动学生主动思考。适当的政策话语会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等,这样的话语能充分说明党的奋斗目标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引用和阐释政策话语,解读党的重大理论,以中国的话语诉说中国的发展,决不能规避甚至绝口不提政策话语,否则有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更不利于学生对时政的解读和理解。中国高速的发展得益于理论的不断创新,政策话语是理论成果阐释的形式,解读和宣传政策话语是课程属性的必然。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要打破政策话语的“单向”模式,倡导多样的话语来源,讲解中少一些“说教腔”“宣传腔”,多一些“故事化”“具象化”的表达。

3.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服程度,数据话语不可缺。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以理论讲解为主线,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就理论讲理论,势必相对枯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表现形式数字也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范式必须具有敏捷性、开放性、前瞻性和个性化。[1]通过数据对比,能有效地说明问题,同时也可以用一系列数字来概括当下理论发展使人记忆深刻。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其总体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的执政思路和治理方向,即一个梦想,两个百年,三严三实,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等,这样的概括简洁明快,富于总结和概括性,且记忆起来较为顺畅,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说服力。

4.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真品位,生活话语不可无。思想政治理论课终是要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外化于行的实践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指导生活实践的过程。而生活是平实的,因此,将学术话语和文本话语转化成生活话语,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消化吸收。教师要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化地再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深邃的理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书信往来话语的表达方式就是充满了真心实意的生活情感话语。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是这方面话语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使用生活化的话语来呈现深邃的理论,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这些生活话语浅显易懂而道理深邃,历经实践检验又别具风味。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更是历经生活考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好素材。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富有哲理的传统生活话语应用于教学实践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以中国传统的生活智慧哲学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适合中国的价值所在。遵循教学规律,形成独特风格的语言自觉是表象,民本话语和生活话语的灵活运用才是话语重构的方向。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重构的可行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涉及学科话语、文本话语、课堂话语等,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在话语重构的实践中要秉持一项原则——话语要传递真理,实事求是;坚持一个目标——话语要简洁明快,乐于接受;把持一种方法——话语要形式多样,突出实效,从而将学术话语、文本话语、行政话语、说教话语、宣讲话语等解读和转换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话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重构的可行路径。

1.课程话语的掌握上要懂、精、通。所谓“懂”,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以真正懂得理论的深刻内涵为讲解的前提。照本宣科,文本为主体的课堂话语往往容易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僵化和呆板。千篇一律、漫无目的等都是不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懂理论、懂历史、懂时政、懂人文,不可“削足适履”,盲从西方课程话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不断学习的要求。“精”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所讲的知识有精深的认知和精辟的论述,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精神上的饥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二传手”,更是独特战术的制定者,要有独特的认知和讲解才能形成属于自己和乐于为学生接受的风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做“教书匠”,更要做理论的研究者和问题的发现者。“通”即教师要具有博古通今的学识,也要具备通识转换的能力,用中国的话语讲中国的故事,做到底蕴通古今、学识通东西、讲解通透彻底,才能直通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去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向的受众群体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课堂讲解要时刻有变的准备,唯有及时更新课程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方能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2.教师话语的运用上要熟、活、柔。教师在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时,深奥的纯理论话语使人困倦,浅表的生活语言不能服众,生硬的政策话语使人产生距离,晦涩的学术话语让人感觉缥缈,过多的数据话语又会使人目不暇接。如何将多样的话语更好地融合、融通,达到教育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在话语运用上熟、活、柔。“熟”即熟知个人的知识结构,熟悉受众对象的特点,熟练运用多样的话语表达。面对不同的受众对象要有不同节奏和不同话语的呈现方式,这需要教师在严守教材体系、系统规范的授课逻辑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细致准备。学科专业的不同,接受话语模式是有明显差异的。理工科学生更希望用浅显而生动的生活化话语去表述教材的文本话语,文科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则显然更乐于接受文本话语的深入讲解。“活”即生动活泼,灵活有变。讲授中要将晦涩的知识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解出来,教师都要有作“平民教授”“大众学者”的定位。在面向学生讲解时,要使主题活泛起来、讲解活跃起来、互动活泼起来。“柔”即柔和的语言模式,耐心的讲解。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柔中有刚,有理不在声高,以柔和为学生所能接受的话语讲述刚性的理论知识,以柔和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生活烦恼和成长困惑。教师把握好话语运用方式上的“度”,就能真正做到既不失学者本色,又不丢师者风范,不损长者的形象。同时,课后要有效跟进,保证教学实效性延伸到学生生活中,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行所以。

3.课堂话语的呈现上要真、鲜、亲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到中国好声音和好故事,把国家伟大成就传递出伟大的中国正能量,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中国话语的实践目标。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在“真”上下功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信方能讲真知。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富有真情,感动当下的好故事比比皆是,要有意识地加以总结和归纳。在语言表述上呈现真人事迹,叙述真事经过,讲授真理力量。“鲜”体现在语言鲜活和事例的新鲜,发生在身边的事能引起共鸣和关注。教师要时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和问题,透过这些案例去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解释社会现实问题,进一步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发掘问题并能够逐步建立起演绎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关注时政,关心社会,关爱他人。课堂话语所有表述的中国话语核心要体现在一个“亲”字上,即亲近中国的传统,亲近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亲近学生的成长诉求。“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P117)教师在课堂话语呈现上要以对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责任心去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亲身经历叙述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在课堂上讲述中国人的亲情,叙说中国往事的亲历,使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实践中能亲为。(编辑:李园园 校对:龚春燕 )

参考文献:

[1]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2]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文章选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1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